“这是一段当年陇海铁路的铁轨,淮海地区早期的革命活动与铁路和煤矿密不可分。”走进位于徐州工程学院内的淮海地区革命文化博物馆,该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翔兮向记者细细介绍馆内收藏的革命文物。历时三年,徐州工程学院打造这座博物馆,旨在深入挖掘淮海地区的革命文化,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淮海地区革命文化博物馆
淮海地区是指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包括20个地级市,东濒大海,西接中原,北扼齐鲁,南抵江淮。
徐州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薛以伟教授介绍,淮海地区的血脉里流淌着红色基因,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在徐州,产生了江苏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组织之一的赤潮社,诞生了江苏最早的中共组织(陇海铁路徐州站支部)和第一个特别支部(中共徐州特支);寿县成立的小甸集特别支部,是安徽最早成立的农村党组织;土地革命时期,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是白色恐怖下该地区仅存的党组织,始终坚定信念,建立武装,领导斗争,被刘少奇同志称为“白区斗争的一面旗帜”,为中国革命保留了宝贵的火种。
抗战时期,淮海地区党组织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传、发动、组织民众抗日。八路军一一五师、新四军四师和三师鏖战淮海,所属陇海南进支队、运河支队、铁道游击队等为代表的抗日武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创建了湖西、苏北、鲁南、淮北、豫皖苏等抗日根据地。
学生参观展览
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经过65昼夜的浴血奋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拥军支前,人民解放军最终取得胜利。淮海大地还孕育诞生了“沂蒙精神”“新四军铁军精神”“淮海战役精神”等革命精神。
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指示精神,响应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情境教学的要求,徐州工程学院精心打造了淮海地区革命文化博物馆。“我们希望以此为载体弘扬红色文化,培育时代新人。”薛以伟说。
据介绍,淮海地区革命文化博物馆占地500平方米,分为淮海地区党的发展和革命斗争(中厅)、抗日战争(南厅)、淮海战役(北厅)三个展厅,围绕主题,展出大量图文资料和历史文物。在淮海地区党的发展和革命斗争展厅,展示了陇海铁路铁轨、贾汪煤矿矿车轨道、早期革命者所使用的大刀土枪、不同版本的《共产党宣言》等珍贵文物;在抗战专题馆,一枚1938年日军飞机轰炸徐州时使用的、重达150公斤的航空炸弹弹壳,真实记录了侵华日军的罪行。
日军飞机轰炸徐州时使用的航空炸弹弹壳
淮海战役专题展厅的内容更加丰富。从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野、中野等部队共60余万人,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统筹领导和总前委直接指挥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下,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自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内,与80万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大决战。淮海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伟大奇迹。
“这个展厅里的很多文物展示了淮海战役波澜壮阔的画卷。”张翔兮指着一块“人民功臣”牌匾说,这是1948年底山东沂蒙老区的群众赠送给一位名叫赵景升战士家庭的。在淮海战役中,这名战士英勇杀敌,立下功勋。
陈毅元帅曾经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中,解放区人民积极支援前线,543万名民工千里远征,随军转战,服务前线。他们筹集物资,转送粮草,赶修工事,抢救伤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激励着解放军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淮海战役地图
展品中,如今88岁高龄的老支前队员张兰芳的照片、口述实录,体现了军民鱼水情深。为了支前,当时还不到20岁的张兰芳用家人纺线卖的钱买来大麦,做成烙饼。将给姥爷做衣服的布拿去做军鞋,趁天黑赶路,冒着风雪送到解放军手里。
巧合的是,张兰芳老人正是现任徐州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张新科教授的母亲。由于从小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张新科创作了第一部全景描绘淮海战役的长篇小说《鏖战》,共计50万字,已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母子两代人相隔70年用自己的行动创造和传承着淮海战役精神。
据了解,徐州工程学院每年都有五千多名新生在淮海地区革命文化博物馆开展一到两节课的“红色文化情境教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在这里给学生讲述历史、讲好故事、讲清规律。这种别开生面的“情境教学”,使同学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了感性认识,在潜移默化中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这就达到了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
目前,徐州工程学院已探索形成了“红色文学、红色话剧、红色馆藏”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品牌。校党委书记张新科介绍,学校一直倡导用生动鲜活的红色文化培育时代新人,不断挖掘淮海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加以保护传承,以此为载体,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交汇点记者 于锋